山居(一作杜光庭诗)
作者:魏学洢 朝代:明代诗人
- 山居(一作杜光庭诗)原文:
- 秋思难斋索赋
(做见科,云)哥哥,嫂嫂。
犹忆元戎谈笑处。
挑鬟玉钗髻,刺绣宝装拢。
惟吏观化,自邑而州。
季主也、应留得住。
我来君闭户,应是向崆峒。
陈方寸,怕莺花说与春。
翊圣恩华异,持衡节制殊。
蝉声犹未断,寒雁已成行。
(正末云)我不用你,出去。
共坐溪边石,溪清心自凉。
剑吼蛟龙怒。
旧俗吴三让,遗风汉六条。
插花照影窥鸾鉴。
栖鸦林际起,落月水中见。
- 山居(一作杜光庭诗)拼音解读:
- qiū sī nán zhāi suǒ fù
(zuò jiàn kē ,yún )gē gē ,sǎo sǎo 。
yóu yì yuán róng tán xiào chù 。
tiāo huán yù chāi jì ,cì xiù bǎo zhuāng lǒng 。
wéi lì guān huà ,zì yì ér zhōu 。
jì zhǔ yě 、yīng liú dé zhù 。
wǒ lái jun1 bì hù ,yīng shì xiàng kōng dòng 。
chén fāng cùn ,pà yīng huā shuō yǔ chūn 。
yì shèng ēn huá yì ,chí héng jiē zhì shū 。
chán shēng yóu wèi duàn ,hán yàn yǐ chéng háng 。
(zhèng mò yún )wǒ bú yòng nǐ ,chū qù 。
gòng zuò xī biān shí ,xī qīng xīn zì liáng 。
jiàn hǒu jiāo lóng nù 。
jiù sú wú sān ràng ,yí fēng hàn liù tiáo 。
chā huā zhào yǐng kuī luán jiàn 。
qī yā lín jì qǐ ,luò yuè shuǐ zhōng jiàn 。
※提示:拼音为程序生成,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。
相关翻译
- 在这八句中,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,愁得不得了。那么愁的是什么呢?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“贤才”来同他合作,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。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“求贤”而发愁,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。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“贤才”的话,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。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,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,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,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,向他“归心”了。 “对酒当歌”八句,猛一看很像是《古诗十九首》中的消极调子,而其实大不相同。这里讲“人生几何”,不是叫人“及时行乐”,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。又从表面上看,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,发愁时间过得太快,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。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“贤才”,提醒他们人生就像“朝露”那样易于消失,岁月流逝已经很多,应该赶紧拿定主意,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。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,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。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,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,所以才说得真切;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、多历艰难、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。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,也是巧妙的。在这八句诗中,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“愁”字,“愁”到需要用酒来消解(“杜康”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,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)。“愁”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,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,也就是为什么而“愁”。由于自私、颓废、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,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;反之,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,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。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,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,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。清人陈沆在《诗比兴笺》中说:“此诗即汉高祖《大风歌》思猛士之旨也。‘人生几何’发端,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,故并建圣哲,以贻后嗣。”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;不过所谓“并建圣哲,以贻后嗣”还未免说得迂远。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,统一全中国。与汉高祖唱《大风歌》是既有相通之处,也有不同之处的。
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,读者就不难理解同样的秋景会有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。画面中的“一点飞鸿”,与李白的《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》其一:“举手指飞鸿,此情难具论。同归无早晚,颍水有清原”中的“飞鸿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,都暗喻作者本人。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,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,飞离那种萧瑟、冷清、没有生气的地方,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,有生机的乐土,还表示了作者的人生得到了美好的转折。因此“影下”的这片“青山绿水、白草红叶黄花”之地,读者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,是作者的心中之景。情调开朗平和,没有一点消极之感,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,应属于虚写。在这支曲子中,作者非常巧妙地、不露痕迹地把“心中之景”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,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,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恨之情。
相关赏析
- 这首诗抒写不得志的苦闷,却采用了自我嘲戏的笔调,感情上显得比较超脱,而诗意更为深曲。不明了这一点,反话正听,把作者真看成一个对功名事业毫不婴心的人,则会误解这一诗篇。文字技巧上的最大特点是善用典故,不仅用得自然贴切,还能通过生动的联想,将不同的故事材料串联组合起来,形成新的意象,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。
作者介绍
-
魏学洢
魏学洢(约1596——约1625),字子敬,中国明朝末嘉善(今属浙江省嘉兴市)人,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。是当地有名的秀才,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,一生未做过官,好学善文,著有《茅檐集》。被清代人张潮收入《虞初新志》的《核舟记》,是其代表作。